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将学科特色融入党建实践”的要求,3月13日,信息技术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共同参观《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档案文物展》,深入学习和理解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及新时代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引导党员领悟“互联互通、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探索信息技术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展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内涵,汇聚了丰富的档案文献、文物、照片及视频等,多维度展现古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以及新时代上海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创新成果与担当。全展共包含四个单元,全方位描绘了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壮美画卷,其中第四部分“幸福之路”,展示了十年来上海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始终积极响应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标志性工程和重大战略平台精雕细琢,全力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上海力量”的最新成果。
参观结束后,计科专业学生支部党员围绕“区块链技术如何优化中欧班列物流信息追溯”展开现场交流。网工、数媒专业学生支部就开展“丝路精神与IT使命”进行微研讨。软工、物联网专业学生党支部就“如何将丝路精神与AI技术相结合”展开现场研讨。教师党支部就“如何将丝路精神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展开讨论。
周志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他深刻认识到“丝路精神”与专业使命的紧密联系。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现代的“数字丝绸之路”,技术创新如区块链、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正在构建数字时代的“信任网络”,促进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他呼吁IT学子传承“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利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航运数字化和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沈晓雅通过图书馆的展览,感受到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厚重和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成果。她认为,展览中的档案文献和文物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激励我们为今天的新丝路贡献力量。
陶若萌参观展览后,深感“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她认为,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如数字化展示和智能科技输出,展现了新时代的奋进姿态。她呼吁学生党小组成员紧跟时代步伐,以实际行动践行丝路精神。
段得荣回顾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强调了其在促进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积极融入这一倡议,通过加强经贸合作和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陈露西参观展览后,深受古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触动,并感受到新时代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创新与担当。她认为,作为学生党员,应以史为鉴,积极投身建设,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郭婉菲作为中共预备党员,参观展览后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潜力。她表示,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用专业知识为“一带一路”建设出力。
于淼参观展览后,对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纽带,更是文化自信的象征,呼吁新时代青年继承丝绸之路精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张正裕参观展览后,深受启发。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上海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积极践行倡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朱昱玥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姿态参与新时代建设,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力量。她呼吁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共同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当前,全国教育战线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抓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落地见效,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开局。各支部师生党员纷纷表示将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好“三个表率”:一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学得深”上做表率;二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关爱,将对本次学习的理解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自觉自信,在“悟得透”上做表率;三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瞄准国家和上海发展需求,发挥好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担重任,在“做得实”上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