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发布时间/2025-07-10 发布人/蒋玮荻作者/ 来源/信息技术学院 10

系部介绍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作为承担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单位,始终致力于推进全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旨在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奠定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数字化智能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汇聚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形成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近年来,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申报了1项市级本科重点教改项目,3项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内涵建设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了10余篇教学科研论文,并有多位教师在教学比赛中获奖,为学校的通识课程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程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普适的重要意义。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与展示、计算思维与问题求解、数字媒体、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核心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各种工具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立足于教指委和市教委的指导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院系人才培养需求,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训练,帮助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与工作需求。

课程性质

计算机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一特性在融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拓展。工具性方面,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AI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和AI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工具。课程不仅涵盖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重点引入了AI技术的相关内容。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利用AI工具进行信息生成、数据分析、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等,这些技能对于他们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操作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AI技术的强大功能,并掌握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人文性方面,课程在注重技术工具培养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与AI技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课程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伦理意识、信息鉴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教学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养”展开,旨在面向各专业学生,构建系统化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体系,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与AI应用能力,使其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通过系统化学习,达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核心概念和原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可视化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知识目标和具备计算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目标,包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高效完成学习和工作中文档处理、数据统计等任务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基础编程语言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工具应用能力;通过AI工具和智能搜索方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具备辨别信息真伪、保护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的信息素养;面对计算机应用中常见问题的自主排查和诊断等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需求。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教学注重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为后继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与数字伦理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为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关怀的智能时代建设者。

主要课程

通识类课程:《大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概论》、《数字媒体基础》、《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基础》

专业类课程:《计算机导论》、《人工智能概论》

公选类课程:《Python程序设计基础》、《Python高级应用实战进阶》

技能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及以上、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一级及以上等级证书,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等。